成果名称: 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作用机制
完成单位: 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主要人员: 李富荣、邓绍平、王策、杨晓菲、周汉新、廖玉婷、叶剑、郭伟坚、刘金鹏、张国超、简优强
介绍: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科学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是众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唯一选择, 治疗性器官移植日益成为各种慢性不可逆转末期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模式,其术后生存率不断提高,但至今长期存活的病例仍较少。其原因主要是宿主免疫排斥反应引起移植物功能丧失。自40 年代英国外科医生Medawar证实了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本质是免疫应答反应。探索控制移植后排斥反应, 提高移植物成活率, 一直是移植免疫学家致力攻克的堡垒。Medawar(1953年)首先报道了给新生鼠注射同种淋巴细胞,成功诱导获得性移植免疫耐受, 极大地推动了移植免疫耐受研究的开展。此后,研究者们利用经典的免疫耐受原理设计了一种新的诱导中枢耐受的方法,即将供体淋巴细胞直接注入成熟受体胸腺内以诱导耐受。此方案在实验动物体内获得成功,但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临床应用仍未见报道。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外周免疫耐受的方法。如通过T细胞活化信号途径的干扰,黏附分子、共受体、TCR和共刺激分子等T细胞表面分子及受体的阻断以干扰T细胞活化,其中CD28:B7、CD40:CD154二对分子的作用更为突出。大量的动物实验已证实这些方法的可能性。但有关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途径和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诱导免疫耐受的药物的开发。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利用新的免疫耐受诱导剂抗CD45RB抗体和α1-抗胰蛋白酶,阐明了其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诱导药物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课题来源:1.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及其机制研究》,编号:30772042,资助经费:33万。
   四、技术项目创新:1.阐明了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机制,为开发具有诱导临床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利用抗CD45RB抗体可实现对肾脏和胰岛移植的免疫耐受,解决了器官移植存活的问题,为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药物开发奠定了理论基。3.对胰岛β细胞内导入具有诱导免疫耐受和抗炎性作用的元件--血清蛋白酶抑制剂(α1-Antitrypsin,AAT)基因,成功构建具有低/无免疫排斥反应特性的NIT-hAAT细胞株,可使移植胰岛β细胞长期存活,为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奠定了基础。4.携带血清蛋白激酶抑制剂α1-Antitrypsin(AAT)基因的鼠源iPS细胞系,诱导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具有分泌胰岛素及分泌AAT的双重特性。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和防止自身免疫的攻击双重作用,为防止同种异体iPS分化的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方法。
   五、社会经济效益:该研究成果发现的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作用机制,已被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所应用,极大提高免疫耐受药物的研发和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研究工作进度和时间。新发现的免疫耐受途径和作用机制将提升中国在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将对诱导免疫耐受药物的研发,以及器官移植、细胞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发挥巨大作用,也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六、获奖情况: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移植免疫学权威杂志Sci Transl Med,Am J Transplant.和Immunol Res. 等SCI杂志发表18篇,总影响因子67.566分。以及国内免疫学权威杂志中国免疫学,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等(CSCD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著13 篇,论文被他引226次,单篇最高被引用为62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授权1项。研究成果先后在2006年国际器官移植大会,2008年国际器官移植大会,中国器官移植大会和中国免疫学大会进行学术交流,其中5次并被特邀做大会专题发言,3次作分会场发言。在国内有多家药物研究机构和药厂采用本成果建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和工艺改造。
批准登记号: 粤科成登(2)字【2018】0167
登记日期: 2018-04-20
研究起止时间: 2008.01 至2010.12
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评价单位名称: 深圳市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
评价日期: 201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