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 中国大城市社会剥夺的地域差异、邻里影响和形成机制研究 |
完成单位: | 中山大学 |
主要人员: | 袁媛、胡燕、刘宣、黎斌、陈昆仑、梅琳、陈金城、罗旖旎 |
介绍: |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重构和福利缩减, 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加剧,新贫困阶层涌现。 处于底层的一极不仅在收入、就业等方面,更在住房、 教育、社会参与、社会融合等方面处于不利状况。单纯以经济指标界定的贫困概念已不能全面揭示上述问题,社会学创立"剥夺"概念来研究社会公平问题,伴随着社会排斥加剧、社会融合的需求增加,社会剥夺已经成为近年来西方剥夺地理研究的新取向。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体制转轨和改革深化,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社会不平等加剧。以下岗失业的城市居民、在业低收入者、农民工等为代表的新贫困和低收入阶层涌现,并在一定的城市地域集聚。市场和体制的双重作用使这一群体在收入、 就业、住房、医疗、 教育等多方面处于边缘状况。除了生活环境的差异之外,由于身份和居住区位的不同,贫困和低收入阶层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参与程度、享有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不均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理论基础及性能指标:借鉴国外社会排斥、社会融合等社会学理论,回顾剥夺地理研究指标体系的发展变迁,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总结我国适用、可获取性高的社会剥夺指标体系;构建包括社会联系、社会参与、社会服务三个大方面若干亚方面的指标体系。总结社会剥夺研究中个体数据综合、剥夺水平判定的新数理分析技术,构建我国城市的个体和邻里社会剥夺指数的评判方法;综述基于GIS的小地域计量分析方法,地域影响模型构建方法,总结适用于我国的地域影响分析的数量方法。 3、本研究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研究在理论上完善了转型时期中国剥夺地理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总结,推进剥夺地理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在实践上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本研究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研究成果对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社会贫困测度与机制建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为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体系,尤其是微观层面构建社会环境监测的框架、指标和方法提供了借鉴参考。本研究能够有效引导我国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评估,为我国城市剥夺邻里的人口迁入迁出、地域更新完善、社会融合政策提供了参考借鉴。存在问题未,由于难以收集到最新的流动人口宏观空间分布数据,不能够完全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剥夺问题。 6、历年获奖情况:2013年度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优秀青年论文,获奖论文:"大城市低收入邻里社会贫困的测度、差异和成因研究";2012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师优秀论文奖 获奖论文"控制性详细规划教学中规划师价值观的培养-以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为例". 本研究借鉴西方剥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以中国大城市为例,采用定量的社会指标、剥夺指数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省域、城市、邻里等不同空间层面系统研究社会剥夺的定义、类型、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分析邻里环境对个体生活机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有针对性的制定地域反贫困政策。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期望在不同空间层面构建中国大城市社会剥夺研究的框架,促进发展中国家剥夺地理的实证研究,也有助于公平分配社会资源、实现和谐社会。本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国外国内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SSCI收录4篇,国内核心期刊18篇。提交会议论文10篇,并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报告研究成果5次。已出版专著《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异》1本。申请软件著作权《基于 GIS 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插件系统 V1.0》1项。 |
批准登记号: | 粤科成登(2)字【2019】0004 |
登记日期: | 2018-11-07 |
研究起止时间: | 2011.01 至2013.12 |
所属行业: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 |
评价单位名称: | 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 |
评价日期: | 2018.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