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果名称: | 基于卫星遥感的人类活动对马六甲海峡附近海草资源分布影响研究 |
| 完成单位: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University Putra Malaysia,Prince of Songkla University |
| 主要人员: | 杨顶田,Abu Hena Mustafa Kamal,Anchana Prathep,叶海彬,尹小青,周立柱,黄高龙 |
| 介绍: | (1)课题来源于广东省科技厅国际 合作项目。 (2)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近年来海岸带经济的强劲发展,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影响越来越大,如围垦、码头建设、船舶运输、海水养殖以及陆源污染等,海岸带的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近二十年来,全球有大约33000 km2的海草受到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非直接影响 (Short,2000),1879年以来,海草以每年110 km2的速度减少,18.5%面积的海草已经完全消失,而且呈现从1940年前的0.9%,到1990年以后的7%的加速度的消失趋势(Waycott, et al. 2009)。从我国海岸带来看,黄渤海有大叶藻、广东沿海有喜盐草、二药藻,海南有泰来藻、海菖蒲等。近年来,随着人类在海岸带活动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海草生态系统受到影响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海草的影响主要有围垦、水体富营养化以及船舶活动导致物理性破坏等几个方面。 马来西亚和泰国是我国建设海洋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马来西亚是我国重要投资国家,有较多的水利工程和港口由中国承建。泰国的克拉运河开挖与否是我国一直企盼的重要通道,可以减少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度。通过与这些国家合作,可以拓宽相互交流通道,从多层面进行合作。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也可以了解马六甲海峡周边的精细信息,为保障我国能源物资运输通道安全提供基础信息。南海南部以及邻近的印度洋-太平洋区域是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我国很多洄游鱼类来自于这个海域(如鳗鱼),本区域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我国洄游鱼类的稳定性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研究本区域的生态系统,可以为我国渔业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对于我国的科研人员来说,到这些区域,尤其是海岸带区域进行现场调查需要很多的经费,人员安全也很难得到保障,因为基本上是偏远区域。与这些国家的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现场调查数据,因而这样的合作非常必要。 (3)主要论点和依据 a, 通过本项目的合作研究,获得马六甲海峡附近(泰国和马来西亚)典型区域海草分布范围、密度以及多年来的变化趋势。 b, 对海草分布区人类活动状况,如围垦、水体富营养化、海水养殖以及船舶划痕等指标进行检测,建立人类活动归一化指标体系。 c, 分析人类活动的累积效应对海草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东南亚典型海域海草生态系统与我国海草生态系统之间的相关性。 (4)创见与创新 a, 采用国际合作的模式,解决了非本国人员很难进行现场调查的困难。 b, 通过人才交流,获得人脉关系,为促进外贸发展奠定基础。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问题 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拓宽国际交流通道。问题:短期很难有大的成效,建议科技厅应该长期资助相关的项目。 (6)历年获奖情况 目前还未获奖。 |
| 批准登记号: | |
| 登记日期: | 2019-07-30 |
| 研究起止时间: | 2016-07-01至2018-06-30 |
| 所属行业: | 农、林、牧、渔业 |
|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 环境保护 |
| 评价单位名称: |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
| 评价日期: | 2019-0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