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选择研究——以东莞市为例
完成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绿色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
主要人员: 李翠丹,吴鹏举,李俏雅,黄娜,姚焕桃,焦元启,张鹏,贺晗,温国强
介绍:

    本文以东莞市为例,聚焦制造业,以寻找低碳道路为发展落脚点,借鉴低碳经济等研究理论,运用多种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行业层面分析东莞市碳排放驱动因素,并通过情景预测模拟到2030年的制造业的经济和碳排放趋势,提出珠三角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和保障措施。

    本文首先以2010-2016年规上企业数据为基础,对珠三角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进行回顾,研究结果表明:1)珠三角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总量呈增长态势但增速呈下降趋势。深圳、佛山、广州、东莞历年位居前茅。工业增加值占比排名前六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胶制品业;而珠三角8市(除深圳外)工业增加值各行业比重排名前六行业虽有差别,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首位。2)在从业人员方面,受“机械换人”等政策影响,珠三角及各市规上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逐年减少,除惠州因劳动成本低吸引劳动密集型行业迁进导致增加人数。31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有增有减,其中饮料制造业等7个行业递减,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1个行业增加。3)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珠三角各市的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在持续下降表明获利能力在持续下降;珠三角各市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在逐年下降但仍基本保持在50%的适合范围内。东莞市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是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一半表明其工业企业利润低、盈利差。珠三角各市全员劳动生产率在逐年增长,但东莞排名最后表明其工业企业人均产品价值量低。4)珠三角碳排放量总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各市碳排放量趋势各异,其中深圳、广州、佛山、江门呈递减趋势,东莞、珠海、肇庆、惠州呈增长态势。碳排放量排名前六行业依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碳排放强度排名前六行业依次是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其次分析东莞市制造业经济发展、碳排放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6年期间东莞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在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并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2)行业间能源消耗过量和能源强度强度差异巨大,这与行业的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3)2008-2016年期间,东莞市制造业碳排放量总体变化趋势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各行业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差异巨大,并以2030年的碳排放强度0.90 tCO2/万元作为低碳行业评定标准,将造纸和纸制品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划为高碳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划为低碳行业。3)从工业增加值和规上企业数两个不同角度构建碳排放驱动因素评价模型。从LMDI模型计算结果看,经济规模因素是导致制造业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因素也导致碳排放量增加,但影响力较弱;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量增加的主导因素,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也起到抑制作用,但影响力小于能源强度。各因素对不同行业的作用效果有所差异,其中经济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对造纸和纸制品业影响最大,能源结构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影响最大。

    然后,设定路径依赖、路径优化、路径突破模式三种情景,分阶段模拟2017-2030年间东莞市和珠三角制造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变化趋势。以东莞市为例,预测结果显示:路径依赖模式虽然制造业经济模式和碳排放总量趋势的预测结果通过统计检验,但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文的研究结果相违背。其他两种模式能够保持经济规模在中速发展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淘汰“两高一低”行业,加快先进制造业崛起,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的协调度。从短期来看,路径优化模式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能源强度下降力度会比较温和,从实现的可能性上,更加符合东莞市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路径突破模式可看做是优化模式的延续,未来10年甚至是15年的相对较长期的规划期内,东莞市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强度可达到的目标。 最后,提出了珠三角制造业以低碳为向导的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和保障措施:在总体思路上:一是控制碳排放总量增速,二是降强度和调结构双管齐下,在保障措施方面:首先从政府部门和企业两个方面强化节能减排目标和职责。其次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为建立合理可行的低碳工作考核体系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助推产业升级;四是从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等方面提出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保障措施。

批准登记号:
登记日期: 2019-09-12
研究起止时间: 2015-08-01至2018-12-31
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评价日期: 201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