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广东典型滨海湿地碳收支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要人员: 高常军,蔡坚,易小青,魏龙,吴琰,肖石红,王永峰,李佳鸿
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来源:广东省林业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背景:湿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其碳储量达450Gt,占陆地生态圈总碳量的20%,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ahagian & Melack, 1998;Solomon et al., 2007)。同时湿地还具有强大的碳汇能力(830 Tg/yr),其平均净碳存留能力为118 gC/(m2.yr),且大部分碳存留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湿地中(Mistch et al., 2012)。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首次认可了湿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可以预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下一轮谈判必将涉及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作用。湿地对CO2的净固定量和对CH4的净排放量共同决定湿地对大气中含碳温室气体的贡献(Whiting & Chanton, 2001)。总体上讲,天然的湿地生态系统大多能够净固定碳,特别是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下,是重要的碳汇资源(Roulet, 2000; Zhou et al., 2009)。然而,当天然湿地的碳循环遭受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干扰时,其碳汇功能减弱,甚至在短时间尺度内成为潜在碳源。 广东滨海湿地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湿地资源,也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然而,广东滨海湿地多处于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海岸带地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使其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表明,2003年至2013年广东天然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约1970.25 km2,而养殖塘等人工围垦湿地面积则增加了2392.57 km2。天然与人工滨海湿地类型的转变导致其生境的破坏甚至丧失,使其碳汇功能变的极为脆弱,从而会减弱其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准确掌握控制滨海湿地碳过程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可以有效增强滨海湿地的碳汇功能。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以广东典型滨海湿地为例,阐明了广东海岸带不同纬度(粤东、珠三角、粤西)典型滨海湿地碳储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比较了海岸潮间带基围养殖唐、红树林和滩涂三类滨海湿地碳储量和含碳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背后驱动机制,应用Landsat和Google高分影像光谱和纹理信息与野外实测碳密度值建立碳汇评估线性拟合方程,野外验证总体准确率高达85%。评估了广东红树林、基围养殖塘和滩涂三类滨海湿地固碳量。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该成果的关键技术,包括不同纬度带典型滨海湿地碳储量、潮间带典型滨海湿地碳储量和碳排放监测技术、红树林、基围养殖塘和滩涂三类滨海湿地碳储量遥感评估方法等,是国际湿地生态学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研究成果能够提高红树林、滩涂和基围养殖塘三类滨海湿地碳汇调查效率,降低调查成本;提升滨海湿地碳汇计量精度,适用于滨海湿地碳汇计量与碳交易,碳汇林修复与栽植等方面,在准确评价广东典型滨海湿地固碳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成果在红树林、基围养殖塘和滩涂三类滨海湿地植被和土壤碳汇量评估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历年获奖情况 无

批准登记号:
登记日期: 2020-04-29
研究起止时间: 2016-05-04至2018-12-31
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环境保护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省林业局
评价日期: 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