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瑞舒伐他汀对慢性脑缺血Wistar大鼠侧支循环影响的研究
完成单位: 暨南大学
主要人员: 黄立安,阮奕文,史长征,夏明汉,井珍,熊志霖,李雯娴,陈佩豪
介绍:

     课题来源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名称为《瑞舒伐他汀对慢性脑缺血Wistar大鼠侧枝循环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为2014A020212216。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手段有限,改善侧枝循环循环可能是卒中治疗的潜在靶点。研究已证明患者长期以降脂为目的服用他汀类药物,不仅能改善卒中患者预后还可防止卒中复发,但其功效极大可能源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特别是其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而并非其降脂效果本身。既往研究发现瑞舒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能改善侧枝循环、减少梗死体积。

     目前对慢性脑缺血侧枝循环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前期已应用改良2-VO即BCCAO法制备CCH大鼠模型,使用MRI 3D ASL序列动态扫描检测CCH大鼠脑血流、水迷宫检测其认知功能,并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分析其CD34、GFAP、NeuN、Caspase-3阳性细胞含量。结果显示CCH大鼠脑血流在术后4周可自行恢复至术前水平,可能与缺血后应激性反应刺激侧枝血管椎动脉的增粗及血管新生相关,但其认知功能的损害并不随着脑血流的恢复而得到改善,可能与缺血造成的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元凋亡相关。因此,如何尽快使CCH恢复脑血流、改善认知功能、减少神经元凋亡成为本研究的关注点,同时,研究可对CCH获益的药物及其机制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但是,侧枝循环开放理论上需要一定时间,且缺血性卒中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慢性脑缺血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首先在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中应用瑞舒伐他汀研究,通过磁共振ASL、神经行为评分及病理技术等,验证其是否改善侧支循环及相关机制,将对卒中防治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首次把瑞舒伐他汀应用于慢性脑缺血模型中,虽然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缺血中被证实有改善侧枝循环或脑保护作用,因为血管新生侧枝循环开放从理论上来说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对于慢性脑缺血改善侧枝循环从机制上来说更为可行,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证据。2)我们利用瑞舒伐他汀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进行干预处理,动态观察脑血流灌注改变、神经行为学评分、血管新生、细胞凋亡、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方面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将来缺血性卒中治疗提供方向。

     我校有3.0 T及1.5T 磁共振可进行PWI、ASL序列进行大鼠脑血流灌注及侧支循环测定的动态无创评估,该技术操作和后处理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已得到验证。我院脑科研究有经颅多普勒血流仪为Wistar 大鼠脑血流测定提供保障。免疫组化观察血管新生、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及炎症指标的变化可由研究生在脑科研究生完成,我院病理科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实验结果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持。动物饲养可在我校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

     该研究适用于以慢性脑缺血动物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药物使用前后的情况并可深入研究其具体机制。目前处于动物研究阶段,结合技术成熟度及动物饲养环境,该研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为临床试验提供实践基础,并为将来卒中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卒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本研究以慢性脑缺血动物为研究对象,测定瑞舒伐他汀用药前后侧枝循环情况,为将来卒中防治提供新的靶点。本研究发现瑞舒伐他汀对于慢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及初步的机制研究。但是关于这些作用的分子机制或者通路尚未被验证,下一步可行体外实验进一步炎症瑞舒伐他汀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具体分子机制,或者尝试进行临床研究。

     本研究负责人于2017年荣获“羊城好医生”称号;2009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获得第二届“迅时行动”——卒中研究奖全国一等奖(第一获得者);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六参与者);目前担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副主任常委、广东省卒中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广东省青年委员、广东省神经科学协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国际合作项目和多项广东省科技及自然基金项目。

批准登记号:
登记日期: 2020-07-03
研究起止时间: 2015-05-01至2017-04-30
所属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评价日期: 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