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以肝癌干细胞为靶标的多模态成像导航在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厦门大学
主要人员: 单鸿,高锦豪,李丹,黄明声,林胤藏,庞鹏飞,赵征寰,毛军杰,周子健,胡晓俊
介绍:

    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研究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81430041)资助。原发性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目前中晚期HCC 首选的治疗方法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但绝大部分HCC经TACE 治疗后仍会出现肿瘤复发,是影响HCC 患者中远期生存率的关键问题。近年的研究表明: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是HCC 复发的主要根源。因此,有效发现并杀死LCSC 是预防HCC复发的关键。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以肝癌干细胞(LCSC)为靶点,制备高性能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以期实现对LCSC分布位置的灵敏准确定位以及其数量的评估;在实现以LCSC为靶标的分子影像导航基础上,构建LCSC靶向的高性能智能纳米药物,以期实现对肝癌细胞和LCSC的双靶向精准治疗。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本项目建立的LCSC靶向多模态影像导航系统,为制定精准和个体化的HCC介入治疗方案,以及实时有效评估治疗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在此平台所开发的LCSC靶向纳米药物,有望“根治”HCC,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使用活细胞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CELL-SELEX),筛选出识别LCSC(CD133+)的5条候选核酸适配体,在细胞-动物-临床三个层面的结果证实了适配体A5能够特异识别LCSC,具有肝癌组织结合的靶向性,能够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载体;通过构效关系理性设计合成了高性能T1明场造影剂、高性能T2暗场造影剂、T1-T2双模式磁共振造影剂和可激活的磁共振成像探针等,用于原位肝癌等肿瘤模型的灵敏特异成像;发展了简便合成砷剂纳米药物的策略,实现了载药量高且重复性好的优点,砷剂纳米药物可增加药物摄取量,并降低毒副作用,并有望进一步合成放大;设计合成了一类具有pH响应的砷剂纳米药物,纳米药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释放出Mn2+和砷,从而实现了触发式T1明场造影成像,实现了活体下实时监测砷剂药物的释放情况。

    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申请专利4 项。

    获奖情况:无

批准登记号:
登记日期: 2020-07-07
研究起止时间: 2015-01-01至2019-12-31
所属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
评价单位名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
评价日期: 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