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辅助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脑fMRI研究
完成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主要人员: 张岳,刘波,覃小兰,张颖,李志强,钟敏莹,陈俊
介绍:

    1.课题来源及背景: 课题来源:类型为地方基金,来源于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名称为:经皮迷走神经刺激辅助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脑fMRI研究;编号:A07234。 课题背景:偏头痛发病广泛,给患者带来了深切的痛苦,治疗以药物为主,但长期应用,明显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且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如何寻找较好的辅助或替代疗法,特别是物理疗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为近几年国外兴起的一种物理疗法,其安全、有效,价格低廉,且无副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另一方面,当前的研究多为小样本探索,且无设立盲法随机对照,因此,结果可信度非常有效。 本项目克服当前研究的局限,采用科学的随机对照盲法设计,客观的评价其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并采用fMRI探索其治疗偏头痛即时效应,长期疗效的中枢机制,为该疗法的推广应用,疗效优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单位为全国最大中医院,神经内科为全国重点科室,且开设偏头痛门诊,可提供充足患者来源。本研究团队为全国脑功能开展最早的临床团队之一,团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技术原理:刺激耳甲或外耳道后,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投射到初级中枢孤束核(NTS)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接受上述信息,以及躯体和内脏感觉、脑干多处结构和端脑结构的广泛投射,在内部完成大量信息处理后发出运动和自主神经传出纤维,通过多突触投射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蓝斑核、杏仁核、延髓中部网状结构等偏头痛调控的关键脑区或网络,对大脑产生弥漫性影响而发挥作用。 性能指标:患者合适的刺激为阈下刺激,即为患者刺激轻微刺痛后下调毫安值,至患者无任何不适,同时可感觉到非常明显的类似血管的规律性搏动。疗效指标:发作天数、发病频次、VAS评分、发病时间的下降。

    3.技术的创造性及先进性: 理论创新:从耳甲迷走神经环路、疼痛“中枢下行抑制环路”的角度,揭示经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机制,为该疗法的现代化理论创新,以及更深层理解耳穴疗法、疗效优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方法创新:采用网络的整体思维,多种复杂fMRI分析方法的有机组合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实,安全,廉价,无任何副作用的优点,为一种较成熟的物理治疗技术。我们的研究,同时结合当前的研究表明:其对于偶发性偏头痛,以至于慢性偏头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情况: 本课题共纳入无先兆性偏头痛70例,按照 SPSS16.0 生成随机数字、抽信封法,分为治疗组35例(刺激位点位于:左耳肝胆肾穴--迷走神经富集区),对照组35例(刺激位点位于:左耳四肢穴--无迷走神经分布区域),在治疗前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交叉设计的方式,分别在5分钟Block任务态、8分钟持续耳穴刺激态的不同状态下探索taVNS即时效应的 fMRI 特征性改变,随后,患者依据之前分组,分别接受真刺激、假刺激,治疗4周,3次/周,30min/次,探索其长期疗效,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两组各脱落2例、9例,最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各有33例、26例完成整个疗程治疗。 采用fMRI的方法,从即时效应、长期疗效的中枢机制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且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对今后taVNS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中枢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借鉴及理论指导意义: 1)在国际上首次完成MwoA患者taVNS Block任务态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1HZ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可直接负性激活 MwoA患者双侧脑干的蓝斑核。同时,与假刺激自身对照对比,8分钟真刺激后相较于刺激前,脑干双侧蓝斑核与疼痛矩阵的重要节点--次级感觉皮层(S2)、疼痛调节的重要脑区--颞顶连接、海马功能连接增加,且双侧蓝斑核与S2功能连接的增加与患者治疗前一个月偏头痛的发作频次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文章已在《Neuroimage:Clinical》(IF=4.3)杂志上发表。 2)我们采用基于功能连接的丘脑分隔方法,将双侧丘脑分隔为6个亚区,并以各个亚区为种子点,行全脑体素水平的功能连接,结果显示:耳穴迷走刺激可增加丘脑运动皮层相关亚区与前扣带回喙部及前额叶内侧回的功能连接,降低丘脑枕叶皮层亚区与中央后回/楔前叶的功能连接,且前者的增高与患者治疗前后发病频次及VAS评分的改善呈明显正相关,相关文章已在《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IF=7.015)杂志上发表。 存在的问题: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偏头痛整体疗效良好,但其疗效的个体差异仍较大,因此,如何在治疗前依据脑功能指标删选出适合治疗,较敏感的患者,以实现优势患者的删选,以及如何实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是我们以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6.历年获奖情况:无。

批准登记号:
登记日期: 2021-06-07
研究起止时间: 2018-01-01至2019-08-20
所属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卫生健康委员会
评价日期: 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