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2020-2022年广东省创意机器人科普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完成单位: 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广东科学中心
主要人员: 周震寰,吴志庆,钟志云,傅泽禄,许玉球,韩俊,侯的平,吴祥贵,黄嘉健,黎晓娟,方美玉,管昕,吴晶平,秦群芳,陈达理 等30人
介绍: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1)课题来源: ①课题类型:科技创新普及领域。课题来源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课题名称:2020 -2022年广东省创意机器人科普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100万元)。课题编号:2021B1414150001。 ② 广东科学中心省级财政资金、广州市教育局市级财政资金17.85万元。 (2)课题背景: 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是广东省内规模大、实力强、覆盖广的科普场馆省级非营利性行业组织,拥有广东科学中心(简称科学中心)等30多家会员单位。依托研究会搭建科普教育创新平台,应用大型科普场馆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馆校结合”科普教育活动,能有效快速面广地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深入实施《广东省“馆校结合”科普育人工程工作方案》(粤科函政字〔2018〕1033号)等,积极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研究会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2020-2022年广东省创意机器人科普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利用平台渠道和参与单位科学中心自主研发创意机器人教育套件,从复杂的机器人系统中提炼研发适合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意机器人教育资源,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和科普教育活动中。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整合科普场馆资源、实施“科技场馆培训学校教师-学校教师培训学生”的培训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进校园、预赛、决赛、特训营等创意机器人系列科普活动,提升科技教师水平和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1)建设完善我省“馆校结合”创意机器人科普育人平台 “馆校结合”创意机器人科普教育活动已成为广东省“馆校结合”科普育人模式的典型案例,通过项目的实施,逐渐完善了以进校园、预赛、省赛、特训营等形式的青少年螺旋上升式创新实践培养体系,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2)科普助力“乡村振兴”和科普资源均衡发展 通过项目的实施,推动欠发达地区师生依托创意机器人创新实践平台进行展示和交流,增进省内各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互动,让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师生能同台竞技,制作机器人,爱上机器人。 (3)紧跟时代,打造“人工智能”科学教育交流平台 项目通过组织第十届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以“AI陪伴机器人”为主题,引导学生紧贴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的应用需求,创造解决陪伴需求的机器人。通过开展创意机器人特训营,组织机器人特长生围绕“音乐与机器人”主题,学习人工智能基础和机器人技术,研制智慧音乐机器人乐队。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1)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 通过项目的实施,开展了线上比赛线下角逐、线上特训营、线上培训等形式的创意机器人系列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或不确定情形下极大地兼顾了比赛(活动)效果、公平性以及疫情防控要求。 (2)积极联动教育行政部门是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各类比赛均需申请为白名单才能举办。经过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并申报,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近年均被列入竞赛白名单,为推动比赛在全省落地实施提供政策依据。 (3)依托当地单位开展“科普援藏”,“科普到港澳地区”相关活动,事半功倍。 依托科技部组织的“2021年科普援藏活动”,在林芝市科学技术局的帮助下,成功对接林芝广东实验学校;依托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澳门科学馆对接港澳地区学校,有效提升活动效果,为助力科普援藏及粤港澳 大湾区科学融合贡献力量。

    四、创见与创新。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研发—生产—应用—普及推广”的科普链,搭建了全省科技教师科普培训平台,分级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后备力量,构建了全省性的“基础普及型-进阶挑战型-创新研究型”进阶培养模式,逐步推进螺旋上升的创意机器人创新实践平台。 (1)资源向欠发达地区适度倾斜。充分发挥研究会各地市会员单位的枢纽作用,借助科学中心骨干教师专业力量,开展授课培训,大力培养当地教师队伍;通过开展预赛、进校园等活动,普及到省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等经济和资源欠发达地区。 (2)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进校园和预赛培训使用普及型套件鼹鼠机器人和声控四足机器人;省赛教师培训使用大赛主题套件“AI陪伴机器人”,亦是前两款的进阶型套件,涉及人工学习,人工智能等核心理念。各机器人培训难度逐渐增加,循序渐进,极大地拓宽了活动受众面,并满足了不同水平人群的需求。 (3)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科学中心的大型科普场馆效应和研究会的平台作用,发动全省各地 市(区)相关单位积极参与活动,各单位利用自身渠道和资源,延伸至当地多部门协作,实现多部门联动协作的模式。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各类活动直接普及师生30000多人次,间接普及师生达160000人次,各类机器人新增收入和新增产值达 153.68万元,产生了2800多件作品,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存在的问题:偏远地区开展创意机器人普及活动仍缺持续的政策及资金等支持。

批准登记号:
登记日期: 2023-03-14
研究起止时间: 2020-11-01至2022-08-31
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评价日期: 202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