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研究
完成单位: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主要人员: 唐强,邓少慧,何雨谦,余碧仪,王静雯,王增栩,邹建伟,黄何,张宏丽,李金惠,曾乐民,陈佳蕊,李妃养,胡羚,翁锦玉,曾凯华
介绍:

    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我国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确立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和政策制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协同发展,共同建设开放互通的区域创新体系。但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三种货币、四个主要城市”的典型特征,客观上导致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上存在许多不同,造成粤港澳三地在人才流动、资金跨境流通、要素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严重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及其差异,聚焦引起的创新资源要素流通不畅的原因,对破除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人才、资金、物流和信息等科技创新要素资源跨境流通,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湾区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为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的对策建议,本项目在协同创新理论、创新共同体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调研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形成最终研究报告。报告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等。第二章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分析,分析了香港、澳门、广东等三地科技创新的管理和服务机构、政策法规等,最后总结分析三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差异。第三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流动的机制现状与问题,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研经费、科研基础设施、科研数据和信息、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协作的现状和体制机制壁垒。第四章国内外跨区域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经验,分别总结了欧盟科技创新共同体、纽约湾区城市群、旧金山湾区城市群、东京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协作创新经验。第五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对策与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在吸收借鉴国内外跨区域协同创新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的原则和思路,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项目研究成果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分析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现状和差异。以问题为导向,深度分析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科技创新的科技机构设置、科技政策框架、科技立法体系的现状和差异,为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供参考。 二是筛选总结可借鉴的国内外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案例和成功经验。本项目选取了欧盟、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等国内外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行研究,并总结分析出其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的成功经验。 三是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总体思路以及相关对策建议,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项目形成研究总报告1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决策咨询报告4份:国际三大湾区建设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立法路径研究、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体系研究、粤港科技创新券政策的比较分析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篇:中美两国政府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比较分析研究、基于产业关联的碳减排绿色科技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以科技创新领域为主要观察视角、破“唯”背景下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以《广东省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评价标准条件》为例。

批准登记号:
登记日期: 2024-01-17
研究起止时间: 2019-11-01至2023-10-31
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评价日期: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