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 华南主要经济林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
完成单位: |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真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要人员: | 赵丹阳,王偲,邵雪花,邱华龙,扈丽丽,杨华,黄咏槐,王泊理,王琳,高成龙,勾啸,方天松,黄华毅,崔高峰,官莉莉,陈刘生,肖丽娜 |
介绍: |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1.课题来源 本成果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白蚁逃遁行为及其化学生态机制的研究”(317725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鼻白蚁与木霉属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3150053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性信息素与植物源气味引诱油茶象甲协同增效作用研究”(2018A030310690)和“黄野螟幼虫聚集行为机制及在种群控制中的作用”(2016A030310445)、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樟树等乡土阔叶树病虫害防控技术”(2013KJCX015-4、2015KJCX044)、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广东油茶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推广”(〔2016〕GDTK-04号)。 2.研究背景 土沉香、油茶、澳洲坚果、樟树、肉桂、八角、竹子等树种是华南地区主要经济林树种,在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林大面积种植,重大害虫频繁爆发、连年发生,而且具有爆发突然、流行快速、危害严重、控制较难等特点,对特色经济林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已成为威胁森林资源安全和经济林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经济林害虫防控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特色经济林害虫家底不清,二是监测体系不完善,三是绿色防控产品创新与供给不足,四是高效防控技术体系不健全。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本项目围绕经济林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通过项目研究,建立了一套特色经济林害虫种类鉴定、高效监测和绿色防控的全链条高效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主要经济林健康发展和经济林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提升经济林产业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 (二)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1.技术原理 针对华南地区经济林害虫家底不清、监测体系不完善、绿色防控产品创新与供给不足、原有高效防控技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项目基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组装集成—示范推广”全链条设计,开展了循序渐进和有序推进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主要技术原理包括经济林害虫家底调查与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监测产品及装备的开发、高效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示范与推广应用。 2.性能指标 本成果按照各课题任务书中的考核指标和性能要求,100%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构建了经济林害虫及其天敌本底数据库,明确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适应机制,开发了不同害虫的引诱产品和改良型诱捕装置,研制了智能高效监测装备;研发了物理和生物防治新产品和技术;研制了不同复配类型和剂型的化学农药;制定了主要经济林树种和主要害虫的防控技术标准,集成了“智能监测+理化诱控+天敌利用+高效低毒生物制剂防控”的高效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全省及全国范围内开展推广应用。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成果的创造性 本成果运用了生物学、生态学、材料学、化学、机械学等理论知识和方法,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多维度研究了华南主要经济林害虫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具有十分鲜明的创造性。 2.成果的先进性 首次发现黄野螟的优势天敌广赤眼蜂和油茶蛀干害虫的优势天敌花胸姬蜂;揭示了白蚁的逃遁行为及黄野螟幼虫的聚集行为,提出了黄野螟的防治适期为1~2龄幼虫聚集取食后土沉香出现枝叶枯黄现象时;研发了三角型诱捕器、信息素全降解粘虫板、物联网智能虫情性诱测报仪等创新型害虫引诱装置,;研发的8种新型农药制剂与常规农药相比,有效成分用量减少60%,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集成了“智能监测+理化诱控+天敌利用+高效低毒生物制剂防控”的高效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采取“一树种一策”、“一虫一策”的方法,通过引诱、趋避,结合天敌释放,形成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调控系统;集成以病毒、真菌、生物农药为主体的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技术体系,规范了经济林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实施标准。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成果推广应用条件成熟,可为经济林及其他林业害虫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撑。本技术成果除应用于经济林害虫防治外,还可应用于其他造林树种以及园林绿化树种害虫防治。成果中的技术安全性良好,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成果已推广至广西、海南、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区,近三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093.89万亩,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4.53亿元。成果虽揭示了主要害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发生规律,但针对害虫危害的分子机制以及害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分子互作机理等研究较少;广赤眼蜂等天敌昆虫规模化繁殖技术尚不成熟,未形成优质高效的生产工艺和标准化的推广应用技术体系,短期内无法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成果的宣传范围和力度还不够,除了面向林业技术人员和有关农户举办培训班外,持续性的技术宣传与服务尚未建立。 |
批准登记号: | |
登记日期: | 2024-09-27 |
研究起止时间: | 2013-10-01至2024-06-30 |
所属行业: | 农、林、牧、渔业 |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 现代农业 |
评价单位名称: | 广东省林学会 |
评价日期: | 2024-07-13 |